银屏山是安徽巢湖境内第一高峰,海拔约508米。相传山中有一花瓶状巨石,阳光照射,从山下望去银光闪烁熠熠夺目,故得名“银屏山”。
通过卫星地图俯观银屏,俨然一朵葳蕤滴翠的仙境绿牡丹私入了红尘。与周遭灰绿的背景不同,墨绿的山脉宛如碧玉上泛渗的絮状玉花。单从色彩的浓淡,就能辨别出嵯峨地势与周遭的高下差异。
山麓古镇本名吕婆店,惠荫此山,因名“银屏镇”。叠嶂为屏,古镇依山傍水,自然成了风水宝地。倘若用一个字来概括此镇,莫过于一个“奇”字了。
单说银屏山中那株千年野牡丹,便集四“奇”于一身:一奇来历,二奇花龄,三奇千年一貌,四奇花之灵性。相传当年武则天挥醉笔于上苑催花: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群芳谱里百花慑于淫威,连夜齐放。唯有红白牡丹不畏强暴,拒不开放。惹怒了武后,最终被贬下界,红牡丹落户洛阳,白牡丹定居银屏。千年牡丹终不老,花荣叶茂,集天地灵气。“谷雨三朝看牡丹”,当地人还依据花开多少,预测是年水情。
时间是经,地域是纬,在银屏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织就一幅绚烂的云锦图。前人走过只是一串脚印,能不能留下,还需要文字的验应。按图索骥,我找到了当地的文史奇人杨茂林。
时近芒种,下午五点的太阳还热辣辣的,天时还算早。杨老师带着我们一行人去箕山探寻太平天国战争遗址———古战壕。
l862年4月,曾国藩率领的湘军,两支水军、一支步兵队伍,分别沿裕溪河、钓鱼台,对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天国将士形成合围之势。箕山一战,太平天国兵败,结束了太平天国对巢县长达十年的占领。
今日箕山脚下丝毫不见战争的遗迹。为了寻访山顶依稀尚存的防御工事,我们绕山而行,刚入村口就遇见两位老人,都是杨老师的老熟人。一位8l岁叫运发的老人,自告奋勇为我们做向导。灌木密密匝匝如翠裳,把箕山包裹得严严实实,仿佛刻意尘封一段岁月。老人提着镰刀,一路披荆斩棘。细心的杨老师用力踩踏着肆意横伸的劲草灌木,为我们开辟道路。
越过密集的霸王草,有一条不到半米深的壕沟山间环绕,风沙岁月正一点点掩埋着战事的激烈。山风乍起,林木轰鸣,一人多高的霸王草也被吹得嘎嘎作响,仿佛当年惨烈的战音重新奏起。
人人都知道姜太公垂钓于静海,却不知道银屏也有一位钓鱼不用鱼钩的高人,姓李名浮丘。近水石块方广坦荡,称为棋盘石,也有人认为是浮丘公垂钓处。石壁镌有“浮丘钓石”四字,岁久字迹被磨灭过半。相传东海龙王夫妇途经此地,龙母产一小龙,龙王嫌其相貌丑陋,命龙母将其扼杀。龙母不忍心,偷偷放生了这条丑陋的小龙。小龙盘踞处,就是现今“龙窝”村。因无人教管,小龙性行顽劣,时常作祟扰乱民生。像所有的传说故事一样,李浮丘为了降服恶龙,与之展开昏天黑地的战斗。最后,浮丘公跳到龙背上,斩杀了这条龙,斩杀之处得名为斩龙岗。为了纪念这位得道的仙人,后人在此修建了东岳庙。
芙蓉翠霭,说的是白牡山,这里的山型树貌,宛如绽放的牡丹,看来,银屏注定与牡丹结下不解之缘。白牡山附近还有一座望夫山。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就生养于此。传说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后,孟姜女朝思暮想,日日攀登门前的高山眺望远方。山路崎岖陡峭,孟姜女右手挥泪,左手揪着野草爬山,天长日久,山上的野草一顺向左披拂。当地百姓就把她攀登的山称为“望夫山”,那些野草就叫“左劲草”。
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幼稚而肤浅的;一个没有往事的小镇,从来都不会厚重。民间传说故事,有如唐装上刺绣的精致艳丽的牡丹,就那么随意的点缀,整套衣服就出彩了;拯救出来的历史是岁月的补丁,让岁月不至于千疮百孔。
银屏古镇的传说故事多得有点铺张,平添了古镇的神秘与沧桑。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村一庙,都是催生故事的营养。吕婆店的由来,岱山庙的兴起,痴情黄姑追随李白的伤心往事……无不演绎出历史的悠久和百姓的睿智。不知道这块黑土地里,还埋藏着多少真实故事和浪漫传说。我在想,该不该赠它美誉———南楚传奇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