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到《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这本书的时候,得知作者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他并不是文坛的前辈,而是一个少年,一个“90”后,一个让我肃然起敬的同龄人。
作者名叫程浩,1993年出生后便没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5岁。蒋方舟女士称他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少年”,他却自称“职业病人”。
全书分为“世间慨”、“知无涯”、“尺素书”、“切梦刀”、“在知乎”、“我的笔记”六部分,由于本书是作者母亲在作者去世后整理他生前的文字编成的,所以内容是作者各种思想的“大杂烩”。一本没有主题思想的书,却是一本充满思想的书。
阅读过程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在知乎”这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在“知乎网”上针对网友所提问题的一些回答。我着实被作者面对各种大小问题超乎年龄段的思想深度震撼了。一出生就被埋在命运的大峡谷中的程浩,顽强地在峡谷中开出了生命之花、思想之花。
在此我挑选几个自己比较有感触的问答分享给大家:
知友:“地球一小时”活动本身真的有助于环保吗?还是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程浩:我决定在“地球一小时”这天,开一整天的大瓦数电灯,除此之外,以后每天少开一小时灯。环保是一个习惯,不是凑热闹。
知友:你最得意的原创句子是哪句?
程浩:痛苦并非来自失去身体的自由,心灵的不屈与桀骜才是一切痛苦的本源。
知友:智慧与聪明有什么不同?
程浩:聪明是解决当前麻烦,智慧是消除未来隐患。知友:看书要不要带目的性?
程浩:要带问题,不要带目的。要有诉求,不要有功利。
针对最后一个关于读书的问答,我想重点说一下作者与读书之间的事。
作者不喜欢别人用“身残志坚”之类的词语形容他,他说这看似表扬,实则歧视。活着,是每个人的希望;活得好,是每个人的欲望。这样应当应分的事情,是不值得夸奖的。读着他的文字,渐渐地,我也明白了养育这思想之花的泥土并不是所谓坎坷的命运,而是作者令人叹为观止的阅读量。
因为疾病不能上学甚至不能正常看书的作者,用了十岁到二十岁的十年时间读了两万余部电子书。他用了十年读了我一辈子甚至十辈子都读不完的书!看着作者的文字,我深深地被阅读的力量震撼了!
程浩最有名的一句话是:“真正牛气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我想这也就是程浩对自己的看法吧。他不希望人们把他的故事雷锋般、张海迪般地“事迹化”了,他只是希望人们从他的文字中获取思想以及在困境中保持微笑的力量。
推荐大家阅读少年程浩的《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不是要大家一定要像程浩那样读上万本书,只是希望大家感受这个少年在命运峡谷中的思想之花,从中获得如他一样能在困境中保持微笑的心态,并且懂得读书的可贵与不凡,学会用心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