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咨询
网站首页 检务公开 检察动态 机构设置 机关党建 法律法规 网上12309平台 以案说法 后台管理  
首页-->管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文苑
“称呼”琐谈
】编辑:宣教科  来源: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检察院   时间:2014-09-26 09:57:24  浏览 人次

    

称呼琐谈

我大学毕业从上海分配到北京国务院某部,才20岁,年纪最小,无论是谁,对我均以小樊呼之,感到很自然。上世纪50年代末,下厂劳动锻炼一年回京,我被安排在部属一个研究院当技术员,那里刚分配来的大学生特多,大学生们都管我叫老樊,因为人家比我小嘛。

1961年秋,我奉调部报刊编辑部工作,是年24岁,机关同事均比我年长,故我又变成小樊了。那时党内提倡称同志,包括对中央领导,如少奇同志陈云同志。对中央领导的这种称呼,既表示仰重和尊敬,又透着一份亲切。在我们部机关,对职务高者还是一律以姓氏职务称之,如某局长、某部长;凡副职,则那个字,在当面称呼时,必须约定俗成地省掉,被称呼者亦都泰然受之。一次某大型企业党委书记来部汇报工作,当面称某位部领导为某副部长,意思原本没错,可大家听起来总觉有点那个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机关分来一位工农兵女大学生。她才20多,我快40岁了,开始她称我老樊,后来见众人都叫我小樊,便对我说,我叫您老樊,显得与众不同,我也叫您小樊好吗?我只能表示同意。但一个小姑娘大庭广众叫我这个中年人为小樊,怎么听怎么别扭。

文革中,领导干部绝大部分成了走资派,革命造反派对之直呼其名,语音里必带着一种不屑和轻蔑,因为他们是牛鬼蛇神,不仅已被打倒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呢。戏剧性变化发生在五七干校,除个别人因历史等问题须继续审查外,大家都是平等的五七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无论部长局长还是一般干部,不分尊卑,彼此均以老张老李相称,田头小憩或晚间闲暇,穷侃胡聊,荤荤素素,无所拘囿。后来干校解散,回到机关,大部分领导官复原职,大家又对其某部长某局长地叫开了。

主人显赫,亦沾光。一段时间,我随部长出差做秘书工作,人们毕恭毕敬地称我为樊秘书。但我调到社科院文学所后,就又成为老樊了。

我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的名衔,所以出国访问、讲学时,人均称我教授。后来被选为一个全国学会的会长,便有人称我为樊会长,虽然显得生分,但似亦无可非议。不记得从何时起,一些年轻编辑、作家,开始叫我樊老。我知道称人为某老,除年事因素,主要出于对其人的一种敬重,含有德高望重的评价。面对这种称呼,我虽也诺诺应之,内心是感到很惭愧的。

母亲在世时,一次暌违多年后相见,她竟像我儿时那样,唤我做窝头,这两字在我崇明家乡,读“wuodou”音,是心肝宝贝的意思。我听了很不自在,便对她老人家说,姆妈,我是国家干部,勿要这样叫我好吗?母亲说,在我眼里你永远是娘的窝头。母爱情深啊,在称呼问题上如何再忍心与她计较”!

我有几个形同手足的知友,或相见、或写信、或通话,我们称呼对方,都舍去只叫,显得特别亲昵。最令我激动的则是:半个多世纪之后的老同学聚会,彼此直呼名字,仿佛在一瞬间又回到了天真无瑕的少年时代;一群皓首白发翁,此刻统统变成了无拘无束的孩童……


 
Copyright - 2011 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郑州市长江东路300号 豫ICP备06009813号
12309检察服务中心,电话67152086  案件受理大厅,电话67152089 技术支持:山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