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咨询
网站首页 检务公开 检察动态 机构设置 机关党建 法律法规 网上12309平台 以案说法 后台管理  
首页-->管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文苑
我们缺乏的那一声断喝
】编辑:宣教科  来源: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检察院   时间:2014-09-15 18:02:19  浏览 人次

    
我们缺乏的那一声断喝

1922年7月5日,梁实秋在《晨报副刊》上刊文,提出“学诗无异于求仙”,希望“无仙骨而妄学诗的人”“不要作诗”,并扬言要在诗坛“遍贴‘不准小便’的条子”。梁公的笔锋所向,自然是当时诗坛歪诗泛滥,良莠不齐的景象。可惜梁公到底还是心软,条子始终未能贴出。但即使如此,这声断喝本来也应当足以警醒那些妄图留个诗名的众生了。

当年诗坛的状况已经不能重现,但从流传下来的作品来看,也许未必有梁公说得那么不堪。而我以为,梁公的警告放在90年后的今天倒不仅丝毫不会过时,而且简直是恰如其分。若梁公仍在,没准还免不了要感慨今不胜昔。这样说绝不是空穴来风,当代的诗坛究竟是个什么模样,从前段时间刚刚公布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评奖结果也许可以窥其一斑。

从获奖名单看,来自四川的周啸天教授以诗集《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获得了诗歌奖,而且据说他还是第一个以传统诗词获得此奖的诗人。然而,从目前披露的其作品来看,说他是诗人没准真是一场误会,而这样的误会也折射出了当代诗坛方寸的凌乱。比如,该诗集的主打作品《将进茶》中的开头两句是:“世事总无常,吾人须识趣。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

就是这四句立意颇为犬儒,更谈不上什么情趣的大白话,竟然有人称之为“绝唱”,真不知道绝在哪里?我一直认为诗是文学的桂冠,是最圣洁的文学体裁。写诗的人呈现给大家的是常人很难领会和感受到的情感,是启发读者用想象去感悟生命的文学形式。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足以让人怆然涕下;一句“不如吃茶去”却已经把人的想象空间塞得严严实实、满满当当。龙应台在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时曾经有一个比喻,她说,文学和艺术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就像在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我认为,诗就是那种让我们这些平常只能看到白杨树的凡夫俗子们看到湖水里的倒影的东西。除此之外,那些对白杨树的写生,甚至比这更加现实、更加没有情趣的素描只能算是东施效颦。

周教授还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洗脚歌》,其中两句是:“健身中心即金屋,中有玉女濯吾足。大腕签单既得趣,小姐收入颇不俗。”

据说,这首诗让一位知名作家想到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而且认为比起后者“是一种超越”,“哲思的超越,艺术的超越,更是一种境界的超越”,这让我感到有点匪夷所思。除了跟《将进茶》一样没有在情感上给读者留任何想象的余地以外,“洗脚”、“健身中心”、“大腕”、“签单”、“小姐”、“收入”这些词带给我的只有一股大众娱乐场所的喧嚣和湿臭,还有洗脚者的洋洋自得。试想半夜焚香沏茶,月下捧读,遭遇这样的字句该是多么扫兴的事!同样是1922年,梁实秋先生在读了周作人的《丑的字句》后,发表了一篇评论《读仲密先生的<丑的字句>》,坚持认为有些事物是不宜入诗的,对此我深以为然。诗是要有洁癖的,这跟宗教活动一样,要纤尘不染。行文至此,我才明白当年梁实秋先生所谓“小便”的真意了。

诗坛留名历来是件雅事,写诗也是个人的表达,原本不能勉强。但“诗人”这个头衔一旦与各种奖项、地位、名声纠缠在一起就不一样了,就有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无仙骨而妄作诗,前赴后继,络绎不绝。可惜,今天再也听不到梁公的厉声断喝了,悲夫!


 
Copyright - 2011 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郑州市长江东路300号 豫ICP备06009813号
12309检察服务中心,电话67152086  案件受理大厅,电话67152089 技术支持:山谷网络